錯誤放生物種遍體鱗傷 團體籲反思放生是積福抑造孽?
發布時間: 2017/05/03 15:59
最後更新: 2017/05/03 15:59
雖然近年有不少組織講述野外放生的害處,但今日(5月3日)佛誕日,仍有不少市民和團體放生。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行政總監段國樑指出,5年前只接收約十隻因放生救回來的龜,現在每年已接收逾100隻龜,數字有上升趨勢,他表示放生活動存在種種問題,不但不能拯救動物,更有機會影響自然生態,呼籲市民選擇其他方法行善積德。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助理保育主任陳文灝指出,近年有不少宗教的放生儀式、或市民自行放生個案,放生動物包括魚類、鳥類、兩棲爬行類等,但不少放生者沒有了解被放生動物的習性便貿然放生,例如把淡水龜放到大海,違反牠們的習性,放生頓時變成殺生。
他表示,被放生的物種中,只有少部分動物能被保育團體或市民及時拯救,部分被發現時已遍體鱗傷、甚至死亡;而部分動物被放生後又再被捕捉和轉售,受到重複傷害,最終得益的只是從事放生活動的商人,質疑「放生到底是積福還是造孽?」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及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保育顧問宋亦希表示,曾在一晚內在郊野的一個放生熱點,發現發現超過50隻俗稱田雞的虎紋蛙,估計放生的次數及規模比起以前更多更嚴重。
協會建議市民可選擇其他方法行善積德,例如參與動物保育和環保團體的義工活動、茹素等,避免對動物和生態環境帶來傷害;他們又建議政府應商討立法,並仿效台灣等地,保護動物福利和自然生態。